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從東亞的視角看近代日本
The Modern Japan: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學程  日本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張啟雄 
課號
Prog3020 
課程識別碼
P48 3180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13:20~15:10) 
上課地點
普502 
備註
日本研究學程學生優先選課。日文系學生修習本學程課程之學分,不計為系內指定選修學分。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Prog3020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以外交檔案為核心,分析日本對外關係的學術研究
本課程將以中文授課,但會穿插少許日文的外交專門術語,以期學生因關鍵術語耳熟能詳而早日學會閱讀日文外交文獻,與日文外交的專業書籍。
又,課程以近代日本東亞政治外交為主,戰後東亞政治外交為輔的內容,做為學生探索近現代日本對東亞政治外交的基礎。讓學生理解日本從明治維新即有加入以歐美為中心之國際社會之國家政策,並興起「脫亞入歐」的觀點,希冀成為「東亞盟主」,然後挾東亞以制歐美,最後到達了「大東亞共榮圈」的頂點。其後,由盛而衰,最終則墜入戰敗投降的廢墟,經過復興時期全力發展經濟,以「政經分離」的外交,完成「雁行體系」的政經布局,然後走向「日本第一」的政治外交高峰,最後在「泡沫經濟」下,步履蹣跚的邁向「正常國家」的未來政治格局。

 

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問題意識、切入問題的角度、綜合分析、獨立思考等諸能力,尤其是建立國際觀。
2.訓練學生以日本對東亞國際關係為中心的報告能力。
本課程與純粹日本學研究稍有不同,其最大差異在於以近鄰國家的角度,觀察日本的對外國家行為,所以也可以稱之中日、韓日、琉日、台日的外交關係。換句話說,從東亞的角度來觀察近現代日本的東亞政治外交。
此外,本課程亦擬講授或訓練學生,製作東方型的理論性概念架構,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課程要求
預習指定閱讀

評量方式 討論發言:20%,出席率:20%,期末報告:6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於每次下課後,在教師休息室,約一個小時左右。 
指定閱讀
1.張啟雄,〈專題演講:百年來東亞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遷〉,《東亞研究的微觀與宏觀》,(桃園: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頁1-37。
2.陳豐祥,〈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歷史月刊》期91,1995年8月,頁69-73。
3.林明德,〈大東亞共榮圈的興亡〉,《歷史月刊》期91,1995年8月,頁74-80。
4.張衛娣、林傳國,《近代以來日本國家戰略的演變》,(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13),頁14-45。
 
參考書目

(1) 史料
日本外交史料館藏,《日本外交文書》(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時代)等史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中日關係史料。
《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
韓國日本問題研究會編,《朝鮮外交事務書》(日本案)一,漢城:成進文化社, 1971年。
沖繩縣歷代寶案編輯委員會,《歷代寶案》。
日本外交史料館藏,《帝國版圖關係雜件》。
金正明編,《日韓外交資料集成》,東京:巖南堂書店,1966年。
田保橋潔,《近代日鮮関係の研究》,東京:宗高書房復刻版,1972年。

(2) 中文
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許介鱗,《日本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7年。
宋成有,《新編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友仁,《日本大陸政策與中國》,台北:德華出版社,1994年。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 1997》,台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蔣永敬等編《近百年中日關係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2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張啟雄編《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2002年。
坂野潤治著,鍾淑敏譯《近代日本政治史》,臺北:五南書局,2008年。
王小林,《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3) 日文
丸山國雄,《日本近代外交史》,東京:三笠書房,1940年。
井上清,《戦後日本の歴史》,東京:現代評論者,1966年。
彭沢周,《明治初期日韓清関係の研究》,東京:塙書坊,1969年。
三輪公忠,〈アジア主義の歴史的考察〉,平野健一郎編,《總合講座 日本の社会文化史》,東京:講談社,1973年。
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 1853-1972》,東京:毎日新聞社,1974年。
佐藤誠三郎,《近代日本の對外態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年。
姜在彦,《朝鮮の攘夷と開化--近代朝鮮にとっての日本》東京:平凡社,1977年。
大山梓,《日本外交史研究》,東京:良書普及会,1980年。
森田英之,《対日占領政策の形成》,福岡市:葦書房,1982年。
大畑篤四郎,《日本外交政策の史的展開》,東京:成文堂,1983年。
坂野潤治,《近代日本の外交と政治》,東京:研文出版,1985年。
細谷千博,《日本の外交》,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86年。
林金莖,《戦後の日華関係と国際法》,東京:有斐閣,1987年。
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
田中明彦,《日中関係 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
紙屋敦之,《大君外交と東アジア》,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年。
彭澤周,《日本と中国における西洋文化摂取論》,東京:汲古書院,1999年。
川勝守,《日本近世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
狭間直樹編,《西洋近代文明と中華世界》,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1年。
井上寿一,《アジア主義を問いなおす》,東京:筑摩書房,2006年。
吉田忠編,《19世紀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国際秩序観の比較研究》,京都府:国際高等研究所,2010年。
松本三之介,《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徳川期儒学から東亜協同体論まで》,東京:以文社,2011年。
平野健一郎等編,《国際文化関係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
尾藤正英,《日本の国家主義ー「国体」思想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2014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認識日本的基本知識 
第2週
3/01  認識日本的進階知識 
第3週
3/08  傳統東亞階層國際社會中的日本 
第4週
3/15  明治維新後走向主權對等的西方國際社會 
第5週
3/22  以東亞為中心的亞洲主義 
第6週
3/29  脫亞入歐的外交走向 
第7週
4/05  由生命線邁向利益線的日清(甲午)戰爭 
第8週
4/12  親英制俄下的日俄戰爭 
第9週
4/19  加入帝國主義行列挑起滿洲事變 
第10週
4/26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巴黎和會 
第11週
5/03  俄國革命與國際共同干涉 
第12週
5/10  滿洲事變後日漸孤立的日本 
第13週
5/17  突破歐美主宰的國際體制 
第14週
5/24  邁向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15週
5/31  敗戰下的佔領政局 
第16週
6/07  戰後日本對兩岸政策的形成與轉變 
第17週
6/14  「日本第一」vs.「和平崛起」--冷戰前後東亞國際秩序的衝突與整合